什么是友谊万岁乡村振兴计划?葡萄庄坐落在山西贾家庄。葡萄庄原来周围种有十几亩葡萄地,是一个散户种植葡萄的小庄子,后来逐步发展成一个小村子,名叫葡萄庄。村里民居有土坯瓦房、山西窑洞和板房。现在的葡萄庄除有部分人搬走,还剩下33户168口人,房屋193间。年久失修房屋有三户共19间,现村庄内还有古槐树一棵,树龄已达800多年。 “友谊万岁乡村振兴计划”是栩栩华生全媒体集团在非媒体业务领域的第一个公益项目,也是第一个乡村项目。山西贾家庄葡萄庄村居改造项目由栩栩华生发起,卷宗Wallpaper*作为设计全媒体平台全程支持。我们携手7组中国新锐建筑师事务所,以开放的命题和严谨的思索,力图为7个荒弃村居带来7种类型研发与实践。我们期待,本次乡村振兴计划能为中国村居带来新的活力,激活乡村居住的新功能,并探索乡村振兴在个体尺度上的可能性。谁来探索新的村居类型学?01.直造建筑事务所水雁飞
直造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美国雪城大学客座教授直造建筑事务所(NATURALBUILD)由水雁飞与苏亦奇于2012年创立。一直以来,直造将中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作为工作的内核,积极地拥抱现实中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同时以设计激发不同基因之间的共鸣(功能,场地,材料,地形,气候等)。面对每个项目的具体性和多变的限制,直造通过理性推演与物理研究的工作方式,来探寻建造中新的可能性,从而在当代生活中延展更广义的自然。*新范菜市场
通过我们这几年在乡村的实践,深刻地体会到现状,已不同于过去传统乡土建筑具备一种“缓慢性”:那是一种依靠时间积累并逐步调整的智慧。让我们真正受到震动的是如今乡村中不同意识形态的元素冲突地并列在一起。在我们面对那些实用主义空间的自发生长的同时,又迎来能源、数据中心、物流集散等基础设施新一轮的建设。单纯的区分城市与非城市这种对立变得毫无意义。中国前所未有的城市化所带动的当代生活,毫无保留地击穿了乡村和一切残留的空间。 因此,我们的首要工作便在于描绘这种突变所带来的张力。一方面,我们深入不同的地域,调用在地建造中那些古老的基因和智慧,寻求建立一种相对经济的空间机制来赢得使用的自由,以回应当下日益严峻生态与能源的挑战;另一方面我们也试图发掘已普及的工业技术与材料中所暗藏的可能性,探索身体感知与环境之间新的潜力,从而在当代生活中延展更广义的自然。
向左滑动查看:麻家;Equilux酒厂;青龙坞泉美术馆02.亘建筑事务所范蓓蕾、孔锐、薛喆
范蓓蕾 亘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一级注册建筑师 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 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城市设计硕士 同济大学建筑系客座讲师 孔锐 亘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南京大学建筑学硕士 同济大学建筑系客座讲师 薛喆 亘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北京大学建筑学硕士亘建筑事务所于 2013年,由范蓓蕾、孔锐、薛喆在上海创立。无论是在城市环境中还是在自然条件下,亘建筑事务所都坚持关注设计与建造实践的真实状态,并希望通过审慎地对待场地要素和功能需求,为复杂而不确定的现实局面寻找到冷静而诚恳的答案。*江苏省陶瓷艺术实训基地(丁蜀成校)
与城市一样,过去十年乡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造速度比城市更要快。乡村盖了越来越多的度假建筑,但是留在乡村的人却越来越少。乡村振兴项目的意义在于提出问题:是什么可以让年轻人重新回到乡村,与土地发生新的联系,产生归属感。 我们希望改造后的村屋成为游客和当地村民可以一起使用的场所。这里有屋檐有大树和花园,人们在这里与自然和气候保持密切的联系,体验乡村生活的同时,也为乡村带来新的生活方式和风景。它是村子中小小的艺术品,也是充满活力的家园。
向左滑动查看:一庭亭;交通物资仓库改造;树袋屋03.META-工作室王硕
META-工作室创始人 建筑师 城市研究学者 策展人 毕业于清华大学 美国莱斯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META-工作室是一个在建筑设计、城市研究、展览策划、及室内设计等领域展开创造的当代实践团队。工作室深切关注在当下城市发展状况日益失控的语境下,如何去定义“当代”生活方式-尤其是在亚洲城市前所未有的城市转变中所涌现出的新型社会、文化现象。同时,作为一个跨越建筑与城市研究的文化平台,META-工作室活跃于世界范围内的跨学科合作,试图建立一套跨越出版,影像,艺术,网络,展览等多种当代媒介的设计策略,以期推进当代城市文化价值。*森之舞台
人的聚居,发源于乡村,而通过加速聚散流通发展出城市。时至今日,“现代性仍不可遏制的作出连续的,永不停息的快速再加速的努力”(liquid Modernity,齐格蒙特·鲍曼)其意义可能需要质疑,甚至反向从“乡土村居”中受到启发,来探讨人类在疫情后新的全球环境下该如何重新考虑“居住”这一本体问题。 乡村振兴使我们能够借助一种指向自然的营造方式,继承原有乡村格局并发展出多样化的内向性群落。改造的村居将保留乡村生活的日常,并有限度的打开应对当代多变需求的可能性。这种村居聚落里既可以允许新的生活方式发生,又能接纳新村民并形成新旧融合的熟人社会。 中国的乡土社会内部尚有足够丰富的缓冲机制,通过切换成“在地化”自体循环模式,能够组织起来形成自给自足的实体,从而实现对不断加速乃至失控的全球化的一种无需多言的“抵抗”。
向左滑动查看:北京HeyTown艺术中心;临海T宅;水塔展廊04.佚人营造王灏
佚人营造联合创始人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客座导师佚人营造由王灏与裘浙鋒共同创立。佚人营造的空间实践,致力于发现风土与地域的独特性。面对村落、集镇与城市等不同的尺度,以在野空间学的态度,在当代语境下,探索空间延展的社会秩序和营造逻辑,开展改良传统工艺、唤醒材料语言、重塑结构系统等城市设计和建筑实践。*前童润舍
中国的乡村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实验场,它在互联网影响下而造成的信息碎片化社会尤其显现出优势。这种优势在于让拥有相同爱好或者说有相似的生活习惯的人,更加容易形成一种新的聚落关系。这种聚落关系往往由喜欢这种乡村或者比较优美的环境的人聚合而成,相当于喜欢中国广大的原来的农村。另外一方面,它刚好也续上了历史的脉络,因为中国传统农耕社会是以村落作为空间的组织方式的,它与中国的造物哲学和空间营造的思想不谋而合。 所以在未来,来自于现代建筑理念里的聚落思想跟传统的聚落思想之间会发生非常重要的糅合或者说杂交,这种力量有可能远远超过一个建筑本体的意义,而形成一种新的空间营造方式。这一点是乡村建设目前最有意义的社会学乃至人类学的价值。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可以非常自信地认为未来会形成一种世界建筑史上难得一见的奇观,一种在网络互联网社会下新的物理记录形式。
向左滑动查看:前童工会中心;宁波柯力博物馆;绍兴桂园新村社区改造05.冶是建筑工作室周渐佳、李丹锋
周渐佳 冶是建筑主持建筑师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候选人 The Cooper Union建筑学硕士 任教于南京大学、同济大学、香港大学 上海市长宁区社区规划师 李丹锋 冶是建筑主持建筑师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 那行文化合伙人冶是建筑工作室由李丹锋、周渐佳在上海创立,致力于当代中国建筑实践与研究。快速城市化与内部空间的嬗变是中国实践的现状,希望以此作为设计的出发点,通过对都市策略、建筑本体与呈现方式的思考,不断挑战建筑学的外缘。*凌云417号街坊共享街区实践
为乡村振兴而设计,但不囿于设计。 设计的工作不只是对乡村建筑与环境进步式的美化,而是尊重地方生活的多样性,挖掘在地的创造力。 为乡村振兴而设计,但不止于设计。 设计可能成为地方生活圈的黏合剂,带动协同创新,将各方力量汇聚成地方的生命力。 为乡村振兴设计,但不畏于设计。 空间、土地、产业、社群、科技…乡村所有涉及的系统都值得探索,为设计提出真正的问题,也通过设计解决真正的问题。
向左滑动查看:向阳村村民接待中心;霍山县东西乡作家村;嘉北郊野公园驿站06.众建筑何哲、James Shen、臧峰
何哲 众建筑/众产品联合创始人与主持建筑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导师 James Shen 众建筑/众产品联合创始人与主持建筑师 产品设计学士及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硕士 MIT访问讲师 哈佛大学设计学院Loeb Fellow学者 臧峰 众建筑/众产品联合创始人与主持建筑师 北京大学建筑学硕士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导师众建筑/众产品由何哲、沈海恩和臧峰于2010年在北京创立,团队成员来自海内外,包括建筑师、工程师、产品设计师和规划师。以“设计为大众”为原则,在城市、建筑、产品等多个领域中通过设计产生影响力。众建筑是亚洲首家获得B Corp认证的建筑设计机构,成为社会创新的一个范本。众建筑将办公室设在北京中心城区的一处老旧四合院中,作为观察生活、测试构想和生产建造的实验室。*上围插件家
城市需要什么样的乡村? 窄巷残墙老屋?小院鸡鸭炊烟?住在舒适便捷的室内,享受原生乡野风光,浅尝枯燥繁复的农活,体验梦想生活。这是乡村旅游希望城市居民看到的。 乡村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焕然一新的老屋?风格优美的环境,新奇亮眼的建筑?带来红书与流量,变现经济政治的双赢。在城市化洪流面前,这似乎是乡村发展的唯一解。 但我们常常自问,村民到底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年轻人是否有就业机会?是否愿意长留?村民的空间质量是否得到提高?是否可以复建乡村社区?而且,乡建往往面临不太阔绰的经费,偏手工艺的建造方式,这基本意味着低造价适应技术的建造方式。能否用装配化的方式,去策略性修复年久失修的乡村老屋?在保留老屋的同时快速提升空间使用质量。 对我们来说,乡村建设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恐怕更多的是值得思考的疑问。
向左滑动查看:湖边插件塔;王先生的插件家;社交厂07.旭可建筑工作室刘可南、张旭
刘可南 毕业于同济大学 曾就职于瑞士Herzog & de Meuron事务所 同济大学设计导师 张旭 毕业于同济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 曾就职于瑞士Buchner Bründler事务所 东南大学讲师旭可建筑工作室由刘可南和张旭于2010年在上海成立。旭可建筑在具体项目中通过对于“建造体系”类型的选择和组合,强化“场地特征”,构建“场所”。旭可建筑认为“建造体系”不只限于造物和空间生产话题,而“场地特征”也不仅是对于当下风景的借和障。在具体项目中,旭可建筑对于这两者关系的讨论和组合,与区域城市化进程中日常生活场景的改变有关,也和空间参与者的“共有记忆”有关。*青龙山公园多功能馆和瀑布亭
当今中国大量的村庄主要建设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间,受当时土地政策的影响,他们的空间形态和人口结构与“聚族而居”的传统自然村落已有了明显的不同。有别于那些列入各种保护名录的标本式聚落,这些村庄构成了中国乡村的基本体验,却由于在外部风貌上高度相似而几乎不被重视,也因此成为资本下乡的大潮中最易受到破坏和损毁的对象。 目前大量乡建项目都意图还原一种想象中的“历史”乡村生活图像。而我们希望的是采用“现实”乡村中常见的建造材料,利用尚存的传统技艺,打破城市化建造体系中细分专业的区隔和对供应链的依赖。通过回应当下日常的乡村生活,来唤起当代人的真情实感。
大乐之野勤勇小学民宿;大乐之野锦溪民宿;莫干山度假酒店编辑:Kim D、hanxi 部分图片由事务所提供
作者: admin
来源: 星光艺术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