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布衣唐四
那一担雪白的红薯干 郑明海.
家乡人多地少,连能种红薯的旱地也很少。小时候,农历正月以后就进入了粮荒阶段。为了让一家人能填饱肚子,父亲从十几里路远的亲戚家借回一担(两箩筐,大约九十多斤)红薯干片。 当天晚餐就用红薯干和一点点米煮成一大锅红薯干米粥。还没有揭开锅,浓浓的香味就飘满了瓦房的每一个角落。熟透的红薯干片除了外面的一圈皮外晶莹剔透,稍稍泛黄,细嚼慢咽的话有点蛋黄的味道,就点咸菜或者酱柚子皮也能吃得饱饱的。父亲把干红薯片用一个白布缝的面粉袋装完一袋收好以后,还有一筐半干红薯片挑到水碓房去碓成粉。红薯粉过筛后分二种,一种含皮的粗一点,有点苦味。大部分是白白的很细,有一点点甜味。细的粉早餐的时候和水揉团,搓长、压扁再切成扁担状,丢进捞了饭的米汤里煮比干红薯片直接煮可口多了。中餐,用细粉和水揉团、搓长、分段,就直接放在米饭上面蒸熟。因为米饭实在太少了,规定每个人要先吃完一碗这种红薯粉粿才能吃米饭。多吃了几次,打开饭甑一看到这种黑黑的粿就皱眉头。再后来,实在是没有米了,晚餐就充分利用那些带皮的粗粗的红薯粉,先烧开一锅水,再放切碎的青菜叶,把红薯干粉用水调匀倒入带青菜叶的开水里,不一样整个锅里变成了一锅糊糊。撒上盐,就是一家人的晚餐。
摄影:布衣唐四
端午节前,油菜和小麦收完了,父亲开始谋划种红薯。父亲想今年一定要把借来的红薯干片还上。不知道父亲花了多少时间,不但把所有的旱地都挖松了等待种红薯,连松树山边从来没有泥土的裸石坡也被培上了土。每一块土地再按二尺见方的间距挖一个小坑,然后就动员全家挑肥。每一个小坑里都要抓一把农家肥放下去。这一切准备好以后,就等端午前后来一场“端午雨”。这一场雨来了,全村家家户户,男女老少,穿蓑衣,戴斗笠或披上塑料薄膜。挑上一担担红薯秧苗,小孩分发红薯秧苗,大人负责栽种,每一个小坑里栽一棵红薯秧。一二周以后红薯苗就开始爬蔓了。这时杂草长得很快,必须进行第一次铲草。到了暑假红薯蔓基本上铺满了地面。如果不及时提一次蔓,每个节上就会有根须扎入土中,时间一长每个节的根须会在土里结小小的红薯。由于营养分散就没有大的红薯。这时候往往会把红薯蔓提离地面并整理一下,顺便松一下土。要想红薯产量高就需要追肥,追肥可以是用菜籽饼碾细后嵌入离根部稍远的泥土里,没钱买菜籽饼的就要挑养猪的尿粪水,挑尿粪水很辛苦也很臭。父亲大约花了近十天时间,把每一棵红薯根部附近都浇了一遍。 功夫不负有心人,红薯终于丰收了,收获的时候一般在霜降前。为了抢在打霜前把红薯藤割回家剁猪草,那段时间男女老少都像打仗一样分秒必争。因为收早了红薯还在长呢,晚了霜一下,叶子就枯了。 要把红薯晒成干片,必须要选连续两天都是晴天的天气。天刚亮全家就全出发。母亲带上用菜刀和小木板组装好的“刨刀”父亲负责挖,我负责挑到附近水塘里洗,再挑到一片裸山石上,母亲负责刨成片,弟弟负责摊晒。第二天傍晚一家人带上箩筐把红薯片捡起来挑回家。晴天还要在晒谷场再晒,直到每一片红薯片都很干不会发霉才收入谷仓里。红薯是椭圆的,刨片的时候第一片和最后一片,有一面全部是皮,到中间的时候皮只是外围一个小圈。
摄影:慧子
腊月寒冬,学校已经放寒假,父亲把谷仓里的红薯片倒在大大的方形打谷桶(我们叫禾桶)里,挑最白,皮最少的红薯片装进两只新一点的箩筐里。晚饭前装好了满满的一担,这一担红薯片全是雪白雪白的,没有一片颜色有瑕疵的。装得也特别满,感觉再加一片上去就会掉下来一样。 第二天上午父亲叫上我,满意地瞧了瞧这担雪白的红薯片,挑着往去年借红薯片的亲戚家去。一路上,我们在凉亭里休息过二次。父亲额头上也微微冒出了汗。 终于到了亲戚家门前的小路上,男主人正坐在门槛上抽旱烟,见我们到了,老远就站起来,磕掉烟斗里正在冒烟的烟渣,接过父亲的担子,瞧了瞧白白的红薯干,脸上堆满了笑容,还没进门就一个劲地呼唤女主人。女主人一边在围裙上擦手,一边笑哈哈地从灶房里迎了出来,马上脱下围裙擦了擦八仙桌,又擦了擦长板凳,招呼我们坐下。男主人在给父亲递烟的时候,女主人在灶房里洗锅烧水。另一个锅里正在用饭甑蒸饭。一会水开了,女主人拿出二个碗,每个碗里放一勺白糖,再冲上热水。这在当时是最高接待了。女主人把开水灌满了一个竹丝编外壳的暖水瓶以后,又往锅里添了半锅水,灶堂里添够了柴火。立即到屋外呼喊着儿子的小名。一会一个穿着布丁衣裤的大男孩,气喘吁吁地跑回来了。娘俩费了好大的劲抓住了一只公鸡。 喝了一碗白糖水,我到灶堂里帮忙添柴。女主人一边忙一边问我几岁了,读几年级,一边又骂着自己的儿子。这顿饭主人忙得不亦乐乎。上桌时不但有鸡、咸肉,还有蛋、粉皮等。夫妻俩不断往我们碗里夹菜。我想世界上最好吃的美味也就是这样的吧!特别这种是被人尊重的感觉永远不会忘记。主人竭力邀请我们住一晚,父亲推说家里有事,坚决回家。主人依依不舍,往我口袋里塞了好多炒好的黄豆和红薯条。又拿出几块大生姜塞进父亲的箩筐里。我从没见过这么大的生姜,家里有人感冒的时候,才会买一小块来煎姜汤。女主人跨出门槛拉着我的手,眼里含着泪花说:“好好读书,将来会有出息的。你父亲是个讲信用的人。”虽然那时候我不懂“守信用”和“有出息”到底有什么联系,但“信用”两个字震撼了我的心灵,从此就再也没有忘记过。 今年清明,面碑见父,二十年前父亲与世长辞,当时就想写一篇文章表达对父亲的缅怀,就像当年父亲还红薯片一样,想挑最美的言词、含最浓的感情送给父亲。但一直没有选出像父亲当年一样的一担白白的红薯片回馈父亲。
文字为作者授权。
作者简介
郑明海,上饶市广丰人,曾任上饶市铜钹山国家森林公园党工委书记、铜钹山镇党委书记。现就职于广丰区政协。
作者: admin
来源: 星光艺术网
评论